文章来源:襄阳日报,2018年9月19日版,

文章原标题:要有一路创新的精神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创新的基因无处不在。

这基因为深圳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让其拥有独特魅力和持续吸引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这基因是深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因”,也是读懂其惊天巨变的时代“密码”。它让深圳勇立时代潮头,逐浪于世界潮流之巅。


9月10日至9月13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襄(阳)深(圳)全媒体联合行动”第二阶段“向深圳对标学习”在深圳启动,采访组试图去寻找深圳创新精神的源代码。


历史,给了深圳开放的海洋基因。这种原生的动能,召唤着一批批“闯深圳”的外乡人。改革开放,则让深圳的海洋基因和今天的创新基因叠加共振,把开放文化、创新精神演绎到极致。


从“杀出一条血路!”的雄浑号令,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殷殷嘱托,这座年近不惑的年轻城市,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闪电总在雷鸣之前,谋定而后动。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进一步开动脑筋、解放思想,特别是要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2015年,习近平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方向笃定,精神绵延,境界宏阔。

前海税收以年均170%的速度增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到深圳投资……创新的土地,孕育活力。


只要创新在路上,发展就不会停歇。

拥有超过2万名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2.2万项……比亚迪已授权专利1.4万项。

10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元,研发人员占公司总数的45%,每年持续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7%……在华为总裁任正非眼里,拥有超过1000项自有知识产权,这是握在手里的自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想要在讲效率的深圳站稳脚跟,就必须保持学习的激情、创新的动力。

9月9日,深圳市图书馆阅览区座无虚席,旁边休闲的沙发上也坐满了读者。


“我每周末来读书,都要抢位子。”襄阳籍企业家、深圳市金顶宝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启燕说,早在打工之初,她把自己回家的路费都用来报各类培训班,充实自己。如今,她仍保持着每周去图书馆的习惯。

投入几十万元,引入十多名研发人员,深圳市威誉特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接连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两大技术难关,其沉水测试、气密性测试100%过关,产品供不应求,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每年销售额的5%都要投入到研发环节。”该公司董事长、襄州籍企业家张国伟表示,要踩准市场节奏去创新,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2000年怀揣500元到深圳,2005年有了自己的智能产业公司……襄阳籍企业家、深圳市卓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权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学习中度过,近十年交的各类学费在200万元以上。9月11日,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满满一墙的专利证书,而他的公司每年投入在研发中的费用超过了销售额的10%。“不怕慢,只怕站!”接受采访时,闻权随手从包里拿出一本入门级《美联英语》,书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因循守旧、不思学习与创新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力中必将被淘汰。”他感慨良多。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

从试验田到先行区,深圳在世界潮流中乘风破浪。

从跟随者到引航者,襄阳籍企业家也将在深圳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果说科技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则是核心引擎、第一动力。

1800多年前,诸葛亮隐居隆中,造出了木牛流马。如今,在襄阳的城市血脉中,革故鼎新的创新活力奔涌不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为“天舟一号”量身定做的全套结构密封系统,为其奔赴太空提供了安全保障;我国首次向国外出口成套大型养路机械——湖北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4台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出口马来西亚……“襄阳智造”叫响全国,蜚声海外。


8月17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版《声音》专栏刊发了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的文章《用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桥和船”》。

“敢为人先、创新突破,不要循规守旧、按部就班。”李乐成在文中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最怕的是循规蹈矩、因循守旧。

出台“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升级版、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个、转化省级重大科技成果341项……科技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0.0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2.32%。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巨头。

骆驼股份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合资合作、兼并联营等方式,蓄电池产品销售到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

大力电工与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发的高压同步变频软起动装置,填补了中国4万千瓦以上同步电机同步变频软起动的技术空白,成为国内高压大型电动机进行软起动时的首选品牌。加强研发,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秘诀。未来科技(襄阳)有限公司将目光锁定3D技术的应用,在襄阳设立生产研发总部,把小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订单走出了国门。


一款钒电池储能系统技术拥有专利16项,最长使用时间已经超过6年。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的钒电池储能系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三。

11个国家级和4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以及80%以上企业自主建立的研发中心,构成了我市科技创新强大的研发平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襄阳,不少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细磨滚道进行精益改善,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将加工轴承外圈的单位时间由29秒减少到23秒。“别小看这6秒钟,现在我们单位时间的产量已经由800件增加到1000件。”该公司精益管理处经理孙桂喜说,仅此一项,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了20%,生产效率和效益却大大提升。去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668.4亿元,增长51.1%,高于工业投资增幅25.2个百分点。


突破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力……



争当改革创新“奋楫者”

企业家、明星企业云集的深圳,生于改革,源于开放,成于创新。

追根求源,改革延展了深圳人的拓荒触角,开放拓展深圳企业的国际视野,创新则磨砺了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光阴流转,岁月变迁,创新在这座城市始终如一。

在深圳问发展,襄阳大有可为。“一极两中心”战略,为襄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责重如山的期望和要求;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为襄阳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高铁时代的到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助力襄阳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重振“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雄风,再铸万商云集、百业繁盛之辉煌。襄阳正处在改革发展边际效益骤增的“黄金区间”。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对标深圳,审视自我,改革创新无疑是最可依赖的动力源。

先行一步,方能抢得先机;技高一筹,才能把握机遇。当前,襄阳更须以创新的思维谋创新,着力疏通“堵点”,优化环境助创新创业,让有创业愿望的人都能顺利拿到“入场券”。


点燃创新引擎,后发优势的襄阳才能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788-1800号陆家嘴金控广场T1塔楼11层

邮编 200120

电话: +86 21 2020 5500
传真: +86 21 2020 5688
info@mm-sh.com